毕业论文
您现在的位置: 照明灯具 >> 照明灯具介绍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探寻昆明仅存的一盏清代路灯巷深不知处古灯

来源:照明灯具 时间:2025/1/17

本文转自:昆明日报

  路灯依然保存完好。

  清代的古路灯。记者杜澌琦摄

  路灯,是现代社会里再常见不过的公共设施。若是把时间线往前拨上百年,古代城市的夜晚,又有着什么样的照明设施呢?

  从五华区正义路五华坊巷穿巷而入,巷道尽头的围栏里,静静矗立着一盏清代的古路灯,看上去“灰头土脸”,很不起眼。但在多年前,它承担着为居民照亮夜晚的职责,不仅见证了近代昆明公共服务意识的萌发,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劝人向善的故事。

  劝人从善

  这是一盏石雕香油灯,通高2.5米,方柱形,顶部中空,三面开窗,里面设有一个圆形灯盏,用于盛灯油。一旁的石碑记载着:它建成于清道光丁未年(年),是昆明市仅存的一盏清代路灯。时至今日,这盏路灯依然保存完好,并没有遭遇严重的侵蚀和损坏,外形也没有多大改变,灯盏里仍有当年点亮过灯芯的痕迹。

  这样的一盏路灯,仿佛给人一种感觉:只要再注入灯油,点燃灯芯,它还会发出如同百年前的光亮。事实上也确实如此。

  五华区博物总馆工作人员钱俊告诉记者,这一批路灯的设立,原因是当时的社会有了一定的公共服务意识,官府在主要街道和巷口设立石制灯柱,上置油灯,方便夜间行人。

  在此之前,若要穿行在夜晚的昆明,有什么可以照明呢?街边有店铺的话,可以借一借店铺里透出的烛光。背街小巷里呢,就只能点上灯笼,抑或烧起松树明子火把,方可安心行走。

  当然,也有一些行善人家会在拐弯处或坎坷处挂上一盏木框油灯,有的还会用竹竿挑起灯笼伸出墙来,以利行人。清末学者罗养儒在其所著《纪我所知集》(《云南掌故》)中就提到过这样的场景,还强调“此举纯是私人功德,于官厅方面无与也”。

  由此可见,这一批石雕路灯的设立,也算得上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一项民生工程了。钱俊介绍,在桃源街、圆通东路、盘龙江边张官营等地,都曾设有过这样的路灯。路灯每次加一小碗灯油,最多可以持续燃烧10个小时,照明的距离有25米至30米远。

  “这盏路灯摆放的位置也很讲究,在丁字路口,光可以辐射到路口,证明当时的人还是仔细研究过的。”钱俊介绍,最初路灯的灯盏还有玻璃阻隔。当时的玻璃均是从国外运来,比较金贵,但可防风防雨。

  路灯的维护保养则是由昆明县府拨发灯油钱和灯芯钱,由专门的人员负责添加灯盏里的灯油,也有的托付给附近的人家照管。不过,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——随着经费日渐缩减,照管的人员常常需要自己买灯油、买棉线搓灯芯,这笔费用并不是一般人家所能负担的。

  烛照春城

  年4月,中国第一座水电站——石龙坝水电站建成投入使用,昆明出现了第一代电光源白炽灯。此后,这批石雕路灯就慢慢失去了照明功能。但在一些电灯照不到的地段,还有人家在古路灯里继续添灯油。

  五华区护国街道文庙社区党委书记李光明说,曾居住在辖区的云南著名律师刘胡乐的母亲,就曾多年义务照管五华坊巷的这盏路灯,不少老人都见到过她夜里到灯前挑灯芯的背影。

  彼时,五华坊巷只是一条宽不过两米的小巷子,却连通着一个妇科诊所,抑或是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的前身“医院”,确切名字已不可考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这是一条通往生命的“急救之路”。

  很长一段时间里,孕妇、医院时,这盏路灯依然在发挥着照亮生命的作用。朱漆大门和古老的宅院、急促的脚步声、深巷里的狗吠……与这盏路灯一起,见证了老昆明一个多世纪的荣耀沧桑。

  如今,这盏清代古路灯已经有岁高龄,它的头顶有承担着照明功能、比它小得多的“年轻后辈”——太阳能路灯。作为年设立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,古路灯由文庙社区签署文物保护“四防”安全责任书进行保护,是研究昆明城市路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
  偶尔,也会有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查找到它的资料,慕名而来在它面前拍照,以作纪念。毕竟,它曾以微弱的灯光照亮过昆明。(记者王恩国报道)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a/797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