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目了然的鼓店,在门口悬挂一个花鼓,下面设置流苏,随风飘荡,远远看去就知道是一个鼓店。历史传承至民清时期,教育还没有做到普及,所以文盲一直是存在的。商家为了招徕生意,除了在大门正上方悬挂牌匾外,还会在在店面外侧设置一张招子,做成通俗易懂的实体,以便于广而告之,充分照顾了当时的白丁,方便了生活。
街头悬挂的头饰、发箍、木梳,因为太过小巧,所以串作一串,跟风铃一般,迎风招展,仿佛在欢快的叫喊:来啊,来啊。古代民间识字的女生太少了,乡下丫头进城里来想要把木梳子,不敢张口问,怯生生的走在大街上,抬头一看,形象的招牌就把她吸引来。文盲不可怕,那个社会还是很照顾文盲的,最起码可以正常的生活的。
刀枪剑戟挂一排,叫你买刀无牵挂。古人的智慧无穷,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流行开的实体广告牌,方面顾客,好做生意。温叔私下里想,该不会是哪个店老板自己不识字,学别人挂了个招牌,每次来店里都要走错门,心生不爽,做了一套实物广告牌挂在门前,没想到生意越来越红火,不识字的都清楚的知道这是卖什么的店面,不必再去低声下气的问路。于是其他商家纷纷效仿,逐渐推行开来,倒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这么个大烟袋,跟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里面的纪大烟枪拿的一样,中国传统旱烟枪。那时候没有香烟,没有过滤嘴,农家自己种的烟叶晒干,除去自家抽外,剩下的卖到烟叶商号。烟叶商号根据品级分类,轧制烟丝,礼盒包装,再向外售卖,基本上是烟枪、烟丝不分家,烟枪价格不高,主要在烟丝上面挣钱。这跟现在打印机一样,耗材比打印机要贵,看来商家古今都用的同样的套路。
路当间的大帆,上面写着自家商号的名字,看样子还是大商号,靠批发为生,不必在乎贫民百姓了,只吃大户,在这种情况下,谁的招牌大,谁抓人眼球,谁就赢得先机,顾客多了,生意当然就好了。
你能猜到这个招牌是卖什么的吗?一根根木条挂在一起,看起来像擀面杖,又感觉哪里怪怪的。这其实是蜡烛店,竖起来看这张图片,像不像点燃的蜡烛呢?清朝末年才传到中国“电”这种神奇的能量的,在以前都是靠蜡烛来照明的。蜡烛已经算是好的了,穷苦人家还用不起蜡烛的,都是一盏盏昏暗的煤油灯,多少女子在这种微弱的灯光下缝制一家人的衣裳,老来眼睛多顽疾,只能叹一声:苦也!
大栅栏,北京著名的商业街,里面多复原民国时期面貌,这张图片确是真是的民国时期拍摄的,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去大栅栏看看,民清时期的商业样貌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a/79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