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如其来的疫情,让我们的城市按下了“暂停键”,但是生活还要继续,我们依然要有诗和远方。所以,趁着这段安静的时光,我们一起来积攒能量,向着未来出发!从今天开始,我们会推出《灯的故事》,为大家解读灯的发展,认识古灯,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,让每一盏灯都能够发光发亮,驱散阴霾,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!今天我们就首先来了解一下灯的前世今生。
(汉)绿釉双盘三龙灯藏于山西慧光古灯博物馆
人类认识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。
黑夜自古以来就不是人类的朋友,它不仅限制了人们的各种活动,也为野兽活动和袭击人类提供了良机。
数十万年前,随着人类对自然界产生的火的功用的认识不断提高,火不仅成了人们美食熟物的最珍贵的财富,也成了人们用来照明、驱逐黑暗的唯一工具。
又经过漫长岁月的生活实践,为满足照明方式的不同需要,人们逐渐开始有意识地借用一些辅助设备来固定保存一定的火源。
这些用来固定一定火源的辅助设备经过不断地改进和演变,就出现了专用照明的灯具。
(金元)三彩炉形灯藏于山西慧光古灯博物馆
灯字探源
灯和灯字究竟起源于何时?在考古发掘所见或传世品中,战国以前都还没发现名为灯的实物。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见过灯、烛之类字样。结合文献来看,西周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“烛”,应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。
文献资料表明,西周时的“烛”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,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为燋,故可以抱燋。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;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;燎置于门外的称大烛,门内的则称庭燎。至于贵族家居或民间所用的“烛”是什么样子,限于考古资料限制,现在还不得而知。从发现和出土的大量战国时期精美灯具来看,在此以前灯具应该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。
(汉)陶枭烛台藏于山西慧光古灯博物馆
战国时期虽还没有发现带有铭文款识的,但在《楚辞·招魂》中却有“兰膏明烛,华镫错些”的记载,说明战国时已出现“镫”这个名称了。在周代,“镫”、“登”通用。《尔雅·释器》“木豆谓之豆,竹豆谓之豆笾,瓦豆谓之登。”《礼记·祭统》云:“夫人荐豆执校,执醴授之执镫。”古人把“镫”称灯,应是字义的假借。从战国一些铜豆形灯自名为“烛豆”这一现象来看,也证明了灯是由豆演变而来的这一史实。
(战国)陶豆灯藏于山西慧光古灯博物馆
灯字来源已经完结,随后我们会为大家讲解“华灯初现——战国、秦朝灯具”,请大家锁定我们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lczl/51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