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阳泉古玩城的一位朋友给我看了一个稀罕物件:三足行灯烛台。
说是三个足,其实灯盘下面只有两个足。但是两个足无法稳固放置,因此第三个足就在手柄弯曲处,设计得非常巧妙。
可以平放的三足行灯行灯,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,青铜材质,“行灯”二字是这类器物的自铭。
灯盘中竖一枚尖锥状灯柱,用来扦插灯烛。灯盘略深较大,用来盛放灯油。
三足行灯,主要流行于战国末与西汉时期,当时,烛台中扦插的烛,并不是我们今天使用的蜡烛,而是一种用麻线,或者苇、竹等材质缠缚的柱状条棍,使用时插在灯钎上,它的功能就是当灯捻子使用,通过这个“灯捻子”吸附灯盘中的油脂,点燃照明。
拿在手里的三足行灯行灯,顾名思义,就是夜间行走时,拿在手上用来照明道路的。
这种灯具,虽然造型简单,但是在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古代,行灯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使用得起,不仅仅是因为油和蜡这些原料比较昂贵,一般人消费不起,更重要的是,在夜间行走,有人执灯引路,彰显身份尊贵,因此,行灯也是一种礼器。
三足行灯正面三足行灯在汉朝之后就不怎么流行了,后来的行灯,形制上跟汉代的差别很大。下面图片中的这个行灯,从材质和包浆上看,显然不是秦汉时期的,应该是清代以后仿制的,也算是个老物件吧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yzl/70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