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与茅台40年”专栏继续,告诉你不为大众知晓的茅台故事。
从茅台动力车间已经退休13年的王开国,在茅台整整奉献了42年,干过车间员工,当过机修班班长、工段长、技师。他说,自己是茅台的一名“勤杂工”。
1.菜油灯照亮艰苦岁月“为人民服务不算苦,再苦再累都幸福……”年,从小在赤水河边长大的王开国进入茅台工作。他还记得当时茅台酒厂只有几间瓦房,车间领导拿给他一个红底印有贵州省茅台酒厂字样的工作证,他就正式去车间报到了。
王开国被分到第一班,车间老师傅发给他一个1米多深的背篼,让他到大约3米深的窖池下将酒糟背上来,当酒糟入篼,上下来回几个小时,那种负重感王开国至今都难忘,汗水大颗大颗地从头流到脚。
那个时候,整个仁怀都还没有用上电,一到晚上,整个车间一片黑灯瞎火,车间四梁八柱上放置了多盏菜油灯供员工作业使用。王开国说,虽然在年,茅台先后购进了一台45马力的燃气机(带动一部25千瓦的发电机发电)和一台抽水机,但时断时续的电量输出对于生产帮助不大,所以菜油灯成为了生产作业的首选项。
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菜油灯照亮了茅台发展的未来。”王开国说,车间上班通常在凌晨就开始了紧张忙碌,伴随着菜油灯摇曳的微光,他要先将灶头里的火生好,把大锅抬到灶头上,守上两个小时等水烧开,吆喝着其他工友上甑操作,直到下午两点下班。
▲王开国
王开国说,现在回忆起来还是一件幸福的事,虽然苦点、累点,在平凡的岗位上扎根,体现的是自己的时代价值,换来的是茅台的发展。
王开国最难忘的是在制曲车间喂马,当时,茅台用石磨将小麦磨成粉状,石磨由7匹马、4层圆石块组成,而马则成为石磨动力的来源,为此,王开国需要和其他工友轮流值夜班照看好这些马匹。
马匹通常要在夜间进食多次,对于值夜班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考验。王开国细心地将马匹喜欢的包谷和草料制作成马匹的晚餐,在马舍旁一干已是第二天清晨。
2.发电站点亮奋斗时光年,茅台新购进两台千瓦锅驮机以代替前期引进的煤气机,以保障茅台生产车间的用电需求。锅驮机的到来,结束了茅台人用竹筒接水、靠人工从河里挑水以及用菜油灯照明的历史。
▲王开国技师证
这时,王开国调到动力车间,需要掌握发电动力设备操作技术。为此,厂里专门派遣王开国到位于桐梓县的一个钢铁厂学习操作技术。他和同事从茅台出发走到三合镇,再从三合镇走到桐梓县,来回整整花了4天时间,回来后脚上青一块、红一块。但王开国的心却是热乎的,因为掌握了驾驭锅驮机的操作技术。
除了掌舵锅驮机,王开国同时要负责电源的管理。王开国需要一边向锅驮机里添加煤块燃烧供电,一边还要掌握好电量的供应,几乎不能有一丝的大意。随着夏季的到来,茅台镇迎来了最炎热的时候,王开国时常要顶着酷暑,紧盯着锅驮机里燃烧的煤块。
时间来到年,茅台购进一台6.5吨/小时蒸发量的锅炉和一台千瓦发电机组建成电站,年安装完成并试车投产。
王开国全程参与了电站的建设管理。当稳定的电源照亮生产车间时,王开国和在场的工友兴奋极了,大家都在议论着,电站的建成不仅解决了茅台酒厂的用电问题,更点亮了夜间的茅台镇。
3.守护茅台设备的“勤杂工”进厂这些年,王开国眼看着茅台的发电设备发生了质的转变,从最初的瓦数小,不够用,到辐射整个茅台镇,一步步走来,他喜笑颜开。
年以后,王开国从之前负责的发电设备操作技术调整到负责全厂的设备维护,历任动力车间机修班班长、工段长、技师,直到年退休。“与之前掌握核心操作技术不一样的是,设备维护涉及的面更广,危险系数也更高了。”
▲王开国上岗证
王开国说,这份工作压力特别大,有时候半夜三更就得起来,加班加点抢修线路的事他干了几十年。而他们最忙的时候就是车间放假的时候,通常需要将全厂的生产设备检查一遍,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隐患排查工作。那时,还没有先进检测设备,有些生产设备需要拆开检查,拆完还要原路上回去,极为考验工人的耐心。
有一次班组上发动机里面的马达坏了,他硬是将发动机细致地拆开,将马达里面的铜丝轻轻地绕下来,在找到毛病处理后,又将铜丝一圈圈地通过手绕上去,将螺丝拧紧。
这都不算完,特别是有些大型的锅炉设施如果发生漏水,他还要穿上防护服钻进锅炉里检查。王开国说,要不了多久,身上直冒汗,瞬间可以让人热得崩溃。
王开国在茅台奉献了42年,退休后继续发挥党员余热作用,在茅台离退休处干了3年多,上门收党费、发放物资,亲自将茅台的声音传递到党员家里。
这42年,王开国靠着自己肯学习的态度和过硬的技术本领,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,是工友们一致认可的“茅台勤杂工”。
文、图:陈颖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bszl/6401.html